《易經系統觀》

訂閱


前言

 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,有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認為:今后科學發展的方向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整體性。例如耗散結構的創始人普里高津,在所著《從存在到變化》一書中,為了描述一個系統的變化,引進奇偶互補的波函數,建立整體性的演化方程。這裡的奇意味陽,偶表示陰。從易經的自然哲理來看,陰陽兩態涉及到任何系統的辨證統一觀。他在所著《從混沌到有序》一書的前言中特別指出:我們應該把生物學與物理學,必然性與偶然性,以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,重新組合在一起。為此,在1996年他又出版了《確定性的終結》一書,直接指出:本書所闡述的結果是現代科學接近中國哲學,以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。

   倫敦大學的物理教授波姆,建立起「隱序物理學」,討論系統的顯序與隱序變化。事實上,隱序與顯序的實質不外陰陽兩態。劍橋大學的霍金教授認為:我們研究宇宙的起源問題,不能排除中國哲學關于「有生于無的理論」。當然這裡的「無」並非一無所有,而是真空態。今天的物理學已經指出:真空是最低的能量態。超導理論的創始人約瑟弗遜聲稱:人腦的外部世界有很多是無序的;但人腦的內部世界可以通過自我調節,達到完全純淨的有序狀態,從而呈現創造性的思維。這就涉及到易經中的「澤天夬」卦象;雨澤從天空決(夬)然而降,象征智能開顯,決斷事理。建立原子核模型的蓋爾曼認為「三」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奇偶組合數,由「一」(奇數)與「二」(偶數)合成。于是他提出二個「上夸克」與一個「下夸克」可合成「質子」;二個「下夸克」與一個「上夸克」合成「中子」。

   這裡的「夸克」(quark) 意味「能量流」,上與下符合陽與陰。這些模型已經被實驗證實,實際原理不外易經八卦三爻組。

   以上簡單的介紹,說明新興科學的發展,在某些方面與易經的自然哲理,有所契合。為何如此?八卦的模式來源于自然界的陰、陽態最基本的組合,故概括性很高、統一性很強。其哲理可以說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背境;用宋代哲學家程頤的話來說:易經是「先天下開其物,后天下成其務」。

   由于以上原因,古往今來研究易經的學者很多,出版的論著不計其數。正如孔子曾說:「仁者見之謂仁,智者見之謂智」。本書則從人文生態學的角度,用系統論的方法認識易經的哲理及卦爻的意義。所以本書名為《易經系統觀》,分上下兩卷編寫。

   上卷主要根據《易經.系辭》的基本論點,結合卦象演變。簡單地討論了基本粒子八重態,人腦認知八重態,臟腑經?f系統,以及我們祖先進化過來的歷程與卦德。下卷則簡釋64卦的來源與作用,384爻的意義,以及每卦6爻之間的關係;從而認識事物發展、變化的共性模式,能有應變之道,有利于生命優質化與人類社會優質化。以上看法,是否恰當,歡迎廣大讀者指正。

牛實為
2000年7月1日
中國科學院
研究生院

 
人文生態學
 
人文生態學簡介
 
人文生態觀
 
動力系統學習
 
學術研究與參考
 
探索活動



 
Copyright 2003. Eco-Vision (Charity)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