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的背後

  11月9日我們去探訪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節目部副總監陳寶珠小姐,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電視節目部的製作。原來電視節目製作是一件很辛勞的工作,需要許多人的合力付出才可以製作成一個節目。商營的電視台必須要考慮怎樣在有限的條件下生存,即要平衡商業利益,也希望可以製作出有正面信息的節目。

  節目部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計劃節目的路向,決定攝製甚麼類型的節目,然後交由製作部去創作。對外要與政府的監管部門溝通聯絡;對內要負責保證製作質素,包括看試片、剪片等等,是溝通內外的一道橋樑。

  電視與社會有很密切的關連,製作的節目有三個宗旨,分別是提供資訊、娛樂和教育。電視在某些事情上面可以引領社會、影響社會。例如推動公民教育,和探討一些公眾關心的事件等。節目部還要考慮觀眾的需要,嘗試在節目和劇集加入常識和專業知識的內容。如《鑑證實錄》、《洛神》、《酒是故鄉濃》等劇集就各自滲入有關警務、法律、醫療、歷史、釀酒業等等知識,但是不同的觀眾群在欣賞節目時對這些信息的吸收也會不同。

  有時候很用心地製作出極有意義的節目,結果卻是叫好不叫座,收視反應並不理想,反而一些以商業元素為主導的節目卻受大眾歡迎。商營電視台的節目製作,最先要面對的是廣告收益,節目是否受歡迎會直接影響廣告客戶的增減。所以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生存,同時亦要尋覓創造空間。製作人有時仍會眼高手低,要手法大眾化是個很大的考驗,必須要包裝到有吸引力。正因為電視節目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,所以更要抓緊宗旨。但是調查顯示,紀錄片和歷史片那一類片種的收視率向來都不高。

  兒童節目比較容易掌握,年青人的口味就最難滿足。如果拍攝戲劇節目的資源很有限,製作人便要想盡辦法,使用低成本但富創意的拍攝手法,刺激思考創作的空間。可惜現今高質素的編劇和創作人很少,而且也越來越難找。製作戲劇要講求對感性、感受和感情的認知,人要走入社會,對事物要有敏感度,還要懂得提出有關問題來幫助思考創作。做事的技巧可以教,但是創作內容的技巧卻需要靠自己的修養去支撐。

  陳副總監認為現在香港社會最需要做的,是不要讓年青人容易氣餒,讓我們發展出宏觀和世界觀的目光。這次的探訪令我們感到鼓勵,明白到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在多方面求學,並能轉換以不同的角度看事物,當遇到困難時,就可以靈活而有創意地解決問題。

 
動心能力
 
動感觸覺
 
氣息情報
 
成行成市
 
沁心在目廳
 
夫子自道
 
耳視目聽廊
 
暢所欲言巷
 
心力路
 
時光東西隧
 
第八街
 
Copyright 2003. Eco-Vision (Charity)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