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語

(一) (二) (三)



   環境污染
是工業科技時代的重要問題,但是要到了這個時代快要終結、新時代來臨的時候,才有人提出必須改善。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,工業科技卻改變了全球的農業經濟。因此,生態視野的「源頭治理」實踐式環境教育活動,就挑選了支持農業新技術的科研和教育作為開始,並且擴展到工業、資訊和生物等領域,並藉著生物倫理學(Bioethics)的教導去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。

  二十年前,Prof. Howard Gardner提出「多元智能」學說,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。到了一九九九年出版的"Intelligence Reframed",已發展到存在、精神、倫理和超凡思考等等的思維模式。二十年後的今天,推出新作"Good Work",提出要將「卓越」和「倫理」融和,並在新聞界和遺傳學界重建實踐這個方針的信念,正好配合生物倫理學的教育架構。

  至於在東方,其實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早已留下不少這方面的知識,數千年前已經對生物律則的架構及其運作方式,有深刻的認知。如果懂得運用,就可以明白怎樣以「人道的創意」(Human Creativity),去開發「人工智能」。

  中國科學院院士牛實為教授在這方面已下了不少功夫,出版了一系列著作,從數學、人文生態學、訊息論、自然觀、生物倫理學等各個學術範疇為我們作深入淺出的解釋,並親身指導我們的實踐方向。牛教授還特別指出人類在大約十四歲前,左腦和右腦需要感性和理性並重地均衡發展,否則會影響十四歲以後的潛力發展。

  人類有一千億個的腦神經細胞,每個細胞有十多萬個接駁點,而人體的基因功能卻只有約五萬個,生物倫理學家相信如果能夠好好地引動這些接駁點的發展空間,就可以幫助我們正面處理「人類家族」的大問題。

  資訊科技促成了生物科技的急速發展。今天資訊科技已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如同電力一樣,將會變成一種普通的工具,只有突然失靈的時候,才會感覺到它的重要性。二十一世紀,人類社會已由資訊科技的「E世紀」,進入了生物科技的「B世紀」。生物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卻未引起一般大眾的廣泛注視,其實生物科技帶出的問題將會比環境問題更錯綜複雜。專家學者估計2005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,所以他們提供了如同生物科技那種量子躍變的教育模式,以配合日常生活,讓大眾不致於毫無準備,措手不及。

  我們香港教育當局早已著手準備在2004年更新教材,加上民間團體的實踐教育配合,我們希望能讓香港市民提早具備應有的基本生物科技知識。這些實踐式教育活動,需要善用社會資源,藉著各界的參與擴闊大眾的視野。

  在快速轉變的資訊和生物科技時代,透過不同階層的市民互動合作,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大的活動空間,讓大眾在提高生活質素之餘,亦能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
 

 
心聲和視野
 
信念
 

核心思想和方向

 
倫理與科技
 

易?=變?

 

心力情緣

 
Copyright 2003. Eco-Vision (Charity)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