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化營商環境的慈善事業

  企業原本為了牟利而成立,是否應該參與慈善事業呢?

  營商是經濟活動,平買貴賣,最終目的是為股東賺錢。營商的成效可以用實際金錢回報的多寡來衡量。

  行善卻是社會活動,熱心人捐獻出剩餘的財物或精神心力,再分贈給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,目的是為了改善社會。慈善事業的成效不容易用數字量化的方法評估,因此,有些經濟學者認為營商與慈善事業有衝突,不贊成企業參與慈善活動。他們相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涇渭分明、互不相關,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利潤,保障股東的投資收入。當然也有商人願意真接回饋社會,撥出部份利潤投放在慈善事業,以提高企業的整體商譽和員工士氣,他們較常會選擇與主要業務無關的項目以避嫌。

  我慈力認為,慈善活動其實可以正正當當的為企業帶來實際效益,而不單純是提高知名度。關鍵在於將經費花在甚麼地方,與及用甚麼方法去參與。

  最近已有學者指出,企業參與公益,與本身的經濟效益並無衝突,還可以將二者結合,改善遠期業務的前景。況且,企業比個別捐獻人有更大的專業能力,能夠發揮企業已有的優勢和長處,產生更大社會效益。若從企業的長遠經濟利益出發,投資在慈善公益事業,可以改善該地區的知識水平和生活質素,從而改善整體營商環境。今時今日全球一體化,在開放型和知識型的市場下,企業的生產力要倚靠人力資源的質素。員工的教育水平、生活安全感、個人健康、安居樂業與及工作原動力等等都舉足輕重。

  慈善事業可以改善下列四大營商環境:

  (一) 生產因數
  包括屬於內部資源的人力資源、資金和自然資源;還有各種基建,如法制、政府行政、資訊、科研等等。慈善事業可以培育人力資源,保護自然環境,開發不同的基建,從另一個層面刺激社會的經濟。

  (二) 產品需求
  該地區是否擁有高質素消費者群和獨特專門產品的本地市場。慈善事業可以影響本地市場的質和量,即是教育消費者。

  (三) 策略和競爭的環境
  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、政府政策和鼓勵、知識產權的維護、投資的保障等等。透過參與慈善事業,企業可以強化與政府和其他非牟利機構的合作伙伴關係,改善社會制度。從而提升這個地區的國際地位,吸引其他地區的人材和資金。

  (四) 相關行業和後援行業
  慈善事業可以扶助其他後援行業,並加強跨業界的合作。

  企業選定捐獻的方向之後,便要考慮怎樣捐獻,以獲取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,可以分為四個層次:

  (一) 挑選最佳的受款團體
  企業有良好順暢的日常運作,具備包括財務、管理和技術等的優勢和長處,所以比起個別捐獻者更有能力和知識去選擇。

  (二) 協助受款人改進工作
  除了現金捐獻之外,企業更有能力給予受款人其他專業支援,而且通常更便宜和有成本效益。因為,企業可以作更長期的承擔,與及促進知識轉移。

  (三) 深化知識和實踐
  企業更能帶出創新的社會價值觀──即是使用嶄新方法處理社會問題,並協助社會各階層廣泛實踐,支持政府推行優質教育,提高人民素質。

  (四) 吸引其他捐獻者
  企業的知名度比個別捐獻者為高,其成功例子有更有示範作用。更能鼓勵青年人效法,讓他們明白以正面積極、合乎社會倫理而不是投機取巧的方針工作,是絕對可行的。

  換言之,企業要集中慈善經費用在對本業最重要的營運策略,參與可以改善營商環境的慈善事業。這樣,企業的強項就得以發揮,幫助受款人增值更大,達致同時滿足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局面。

  今年是我慈力的年,三陽啟泰、定必五穀豐登,願各位行善最樂,福慧雙修。

 

 
動心能力
 
動感觸覺
 
氣息情報
 
成行成市
 
沁心在目廳
 
夫子自道
 
耳視目聽廊
 
暢所欲言巷
 
心力路
 
時光東西隧
 
第八街
 
Copyright 2003. Eco-Vision (Charity)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